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20biquge.net,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研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规定了互联网内容审查制度。这就是说公民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要受到互联网文化单位的严格审查,并有可能被删除和追究责任,这极大地侵犯宪法赋予的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可见,我国互联网立法的出发点是控制权利而不是对权利进行保护,这违背了控制权力的行政立法宗旨,其背后折射出官本位、权力本位的传统思想仍根深蒂固。

    3.从立法程序看欠缺公开与规范

    首先,我国互联网立法程序上缺乏民主和公开。我国《立法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除第十四条重申上述内容以外,第十五条还规定:“起草的规章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有关机关、组织或者公民对其有重大意见分歧的,应当向社会公布,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起草单位也可以举行听证会。”事实上,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往往到互联网法律法规公布时才得到规章内容。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大多数没有通过民主公开的意见征集过程,在立法程序上未能体现出民主公开的立法原则。其次,我国互联网立法程序不规范。《立法法》第七十二条规定:“涉及两个以上国务院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应当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八条也规定:“涉及国务院两个以上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制定行政法规条件尚不成熟,需要制定规章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联合制定规章。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单独制定的规章无效。”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务院信息产业部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主管部门,其他部门和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相应互联网信息内容实行监管。”按照上述法律规定,相关部门应当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制定关于互联网的规章,而该办法实施后各相关部门出台的关于互联网的规章中只有极少的部分是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制定颁布,大多数规章都是各部委独立制定颁布,对《立法法》中的立法程序的规定置若罔闻。

    4.从立法内容看存在重复与交叉

    我国多部互联网相关法律上重复出现相同和极其类似的规定,造成我国互联网法律体系的繁冗复杂,各执法部门权力划分失衡,执法权限存在冲突和交叉,易于造成对公民和法人权利的侵害。如《电信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九类内容的信息。与此内容相同或极其类似的条文随后又出现在《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规定》等多部法规、规章之中。又如《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与《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的具体内容存在大量重复交叉,新闻出版总署和文化部存在审批权的重叠,使从事互联网文化企业茫然失措,处境尴尬。

    5.从立法性质看缺乏民事刑事法律规定

    我国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多采取行政法律的方式,缺乏民事和刑事法律规定。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虚拟的网络环境可以成为许多社会行为发生的场合,一切原有社会行为都可能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以新形式再次发生。一旦网络参与行为构成违法犯罪,给公民人身、财产和社会秩序带来巨大的侵害,仅仅凭借确立互联网管理的行政法律规则和责任,难以赋予公民通过有效的民事法律途径对自己的权益进行救济,也难以用明确的刑事法律对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利的行为进行制裁。要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全面调整,必然需要发挥各种类型法律的作用,形成一个民事、刑事和行政法律纵横交错、致密的综合体系,使普通网民能通过民事途径有效地保护自身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各种权益,惩治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管制与监督:政府应对网络参与的行政措施

    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来说,它既是一种解放工具,也是一种控制工具。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赋予了普通公民在互联网上与精英对等的话语权。与此同时,政府目标的强制性渗透也使互联网的文化传统受到挑战。政府过多的积极干预使得网络成为了一种控制工具。我们理解的政府网络监控,主要是指政府机关为了维护公民、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以及国际社会的公共利益,对违背网络公益的行为进行纠正和惩处、对网络空间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规范和整合的行为。简单地说,网络监控就是政府对网络的监督与管理,促使所有网络用户遵守一些规则或者不要违反一些规则。自从互联网接入中国以来,为了规范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手段对互联网和网络参与进行严格的监管。

    (一)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体系

    舆情是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和态度。网络舆情是公民在网络参与过程中对于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论坛、博客(微博)、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当今,互联网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稳定形成较大威胁。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建立了负责网络宣传的管理机构,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各级地方政府的新闻办公室、网宣办、网宣中心等,这些机构专门负责监控网络舆情,并及时从网上搜集重要信息,以供领导人参考。例如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人民网主办的《网络舆情》分别以内参刊物版和网络版两种版本出版,作为政府系统的内参,供司局级以上领导参阅。

    政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进行严密的监测预警与控制,建立起一整套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从而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在监测环节,有关人员和系统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在预警环节,对内容进行判断和归纳,对这些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在应对环节,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政府抢占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权威信息,掌握主导权,删除负面言论,密切关注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及时采取行动。这三个环节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监控联动体系。以上海应对“8·15网络涉日舆情”为例,在监测和预警环节,有关部门通知上海所有新闻网站,对相关消息不做头条、不开专题、不开新闻留言板、不在论坛中讨论;加大监看力度,遇有相关敏感信息及时上报。在应对环节,编制关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相关新闻网上传播情况及舆情态势专报”;监看中如发现上海网站及其论坛上有过激言论或负面信息,立即删除并报告;安排传统主流媒体评论部做好素材与引导文章准备工作等。

    (二)培养专门的网络把关人

    “把关人”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把关人”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劳因于1947年在《群体生活中的渠道》一书中提出,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新闻筛选中的把关模式。“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他们被称为‘把关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把关’。”把关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关人可以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信息,传播什么样的信息,怎样安排传播时机、突出什么、淡化什么,换句话说,把关人负责信息的制作和过滤,决定着信息是否最终流向读者。在网络时代,网络把关人的职责是对于充斥在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和加工,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控制和引导。面对发展迅猛的网络舆情,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着手组建网络论坛管理员、网络评论员和网络舆论引导员等专业网络监管队伍充当网络把关人。根据“把关人”理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够进入传播的渠道。网络把关人负责网络论坛的管理,对互联网上发布的新闻、转载的信息、网民的评论等严格把关,删除煽动性和虚假性言论,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通过发帖、跟帖、公告等形式,正确解读国家政策,理性分析社会问题,引导网络舆论方向。比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和新华社的“发展论坛”等网站实行的定时开放版主全职管理模式,使不良信息无藏身之地。甘肃省建立了以50名网络评论“高手”为核心层、100名网络评论“好手”为紧密层、500名网络评论“写手”为外围层的网评队伍体系。网络评论员通过登录常用网站、BBS、博客等,了解网上信息并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发帖、跟帖,用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方法,积极做好分析评说、解疑释惑的工作,以消除思想疑虑,理顺群众情绪,促进社会心态朝着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对社会热点问题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引导调节作用。又如,针对高校BBS是网上热点舆论频发区的现状,许多高校建立了网络评论员制度。聘用专门的学生24小时值班,监控网络舆情。特别是当校内外发生敏感事件时,密切监控网络舆情,引导BBS讨论方向,及时掌控和疏导学生情绪,发现有过激言论立即向学校主管部门汇报。

    (三)高校BBS实名制行动

    高校BBS具有信息内容丰富、发言自由开放、用户群体相对稳定的特征。BBS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另外一方面也为大学生的日常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在全国各大高校,BBS已经成了很多大学生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随着高校BBS的发展一些负面信息和反动言论在BBS上广为流传,自由化倾向蔓延并得到一些在校生的追捧。2004年下半年,**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其中有一段文字提到了校园网络的管理:“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后来在教育部对“16号文件”的讨论中,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大部分的学生是不太看报纸和电视,主要获得信息的途径就是网络,我发现有些学生不仅看,看了很多,还信,BBS上可以随意乱说,而且我发现很多的持有正确意见的人并不一定发表意见,倒是喜欢发牢骚的人喜欢发意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国外组织很强大的力量在写各种各样不同的网络信息,但是,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学生不仅看了,还相信,所以,这种情况下,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所以,中央明确地提出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这些成为中央将要对高校BBS进行有效管理的信号。

    2004年底,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布1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正式提出高校BBS实行实名制管理:“高校校园网BBS是校内网络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要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要加强对校园网BBS的规范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对有害信息防范不力的要限期整改,对有害信息蔓延、管理失控的要依法予以关闭。要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路由路径控制等系统,构建网络技术防控体系。”2005年2月27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校方向数个高校BBS下达了通知,要求所有校园网内的BBS向校内平台模式转变,禁止校外用户登录,并实行用户注册实名制。3月3日~5日北京大学“北大未名”BBS、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南京大学“小百合”BBS、复旦大学“日月光华”BBS、浙江大学“海纳百川”BBS、武汉大学“白云黄鹤”BBS、中山大学“逸仙时空”BBS、南开大学“我爱南开”BBS等多个高校BBS关站、限制校外用户访问、限制新用户注册。后来,各主要高校BBS陆续正常开放,但相继改为实名制的登陆模式,要求本校学生以真实姓名和学号重新登记,否则不能发言,有的BBS还禁止校外IP访问。此外,政府和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高校BBS的监控,通过诸如聘用学生作为兼职的“网络调研助管”等方式,密切关注学校BBS的动态。

    (四)实施特殊情况下的网络管制

    为了社会安全稳定,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政府还可能采取全面的互联网管制措施,限制或者部分限制公民使用互联网。2009年7月5日,我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了140人死亡、800余人受伤的严重后果。事件发生后涉嫌犯罪活动者利用QQ群等网络途径动员、传递犯罪活动讯息。在这种情况下新疆有关部门对互联网使用采取限制措施,暂时关闭了互联网。7月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宣布,为了尽快平息事态、稳定局面,进一步防控暴力犯罪活动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进行扩散,当日凌晨5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讯管理局向各电信运营商下达了通信管制任务,对全区局部通信实施管制,管控时间则将根据形势的发展而确定。虽然在特殊情况下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对互联网实施管制是必要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的管制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为了把互联网管制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自治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依托自治区官方网站天山网等网络媒体发布事件最新进展,消除民众恐慌,对民间流传的不实言论进行澄清,较好地控制了谣言的滋生和散布。消除技术障碍,使民众能快捷地登录自治区人事厅、教育厅网站、自治区招办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新疆招生考试网、新疆人事考试网、新疆人事人才网、新疆高考分数查询网、乌鲁木齐中考分数查询网等相关网站确保不影响民众高考、招生、就业及公务员考试等重要信息的获取。经过了三个多月的网络管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出通告称,将按照“循序渐进开放”的原则,自2009年12月28日起逐步恢复相关通信业务,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通信的需要,方便各族民众的日常生活。2010年4月底,随着“75事件”的平息,新疆解除了互联网管制,各大网站和互联网业务恢复正常运行。

    (五)应用科技手段实现网络舆情监控

    到目前为止,网络技术手段依然是我国实现网络舆论管理的一个有效方法。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发布;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部分重要论坛实行实名认证制度等。从互联网引入中国开始,我国政府就对互联网不受当局管制的传播特性非常在意,为了保障互联网的安全以及互联网传播的可控性,实施了“金盾工程”、“金桥工程”等,一些特殊的题材内容和网站网址被权力机关采取了严格的封锁管制措施。后来又引入了关键字过滤系统,对于那些明显反动、煽动危机、恶意中伤他人、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的不良信息,通过信息过滤软件将其屏蔽在网络用户所能获取的范围之外。为了对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进行过滤,2008年6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曾发布《关于计算机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通知》,要求7月1日以后,中国境内生产销售的计算机在出厂前预装“绿坝——花季护航”绿色上网过滤软件,进口计算机在中国销售前也将预装该软件。但由于遭到各方质疑,不得不推迟安装,最后不了了之。当前,较为流行的是采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进行网络舆情监控。“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针对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某一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政府产生和持有的政治态度和情绪于网络上表达出来意愿集合而进行监测的计算机系统软件统称。一般来说,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包括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舆情主题跟踪、舆情报警、舆情趋势分析、舆情统计报告、突发事件分析等功能。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为政府全面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分析依据。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